經過上次太魯閣馬拉松全馬挫敗後,這次 ING 只敢報半馬;台北市資源還是比較豐富,整個活動較其他比賽有規模;今年是 ING 安泰人壽最後一次贊助這項賽事,因為已被富邦併購的關係,明年也將改由富邦舉辦,照片中的橘色大獅子也將是最後一次在此出現,算的上是金融風暴的另類受害者。
路跑還是我的罩門,一路上走走停停,最後雖在時限內完成,但成績還是不太理想。
完賽時間:2 hr : 36 min : 30 sec
半馬總排名:5866
分組排名:1704
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2008-12-21 ING 台北國際馬拉松
標籤: marathon, outdoor explore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Never Stop 永不放棄系列賽-挑戰陽金P字山道賽
時間:2008-12-07
比賽路線:故宮博物院→至善公園→仰德大道→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中心→竹子湖→陽金公路至 高點(海拔約800M)→陽金公路(連續下坡約20K)→金山→萬里→大坪國小(海拔約400M陡下坡及髮夾彎)→風貴嘴至高點(海拔約600M)→(連續下坡約7K)→楓林橋→明德樂園→平菁路→平等國小(海拔約400M)→逃玩小鎮→青山小鎮→冷水坑停車場海拔約750M (全程約75公里)
__________________
標籤: cycling, outdoor explore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Never Stop 永不放棄-極限挑戰200K

時間:2008-10-11
比賽路線:起點花蓮鯉魚潭→台9丙壽豐→台11丙 →花蓮大橋→縣193線→右轉→台9→玉里大橋→玉里→台9線
(北上)→壽豐→台9丙→鯉魚潭終點(全程約204K)
__________________
清晨四點不到,帶著剛入手的雲豹鈦公路車到鯉魚潭熱身。車也換了,能抱怨的就只剩體力。
由於今年參賽人數近兩千人,所以早早佔了前面的位置,以免人擠人;五點一到就奮力踩出去。
出發時天還是黑的,且不久就開始飄起細雨;轉入 193 縣道開始上上下下,幸好剛開始體力還能應付。約九點半到達第一個補給站,十點半進入折返點-玉里。
進入台九線盡然出起太陽,更糟的是遇上逆風。經過折返點已超過一百公里,此時一點小小上坡都是折磨,尤其舞鶴台地,著實累人。所以回程時速度提升不上來,幸好是騎公路車,若是換成原來登山車,就有的拼了。



最後成績:10 小時 36 分 16 秒
總排名:641 (完成人數1657)
C組排名:139 (完成人數 316)

標籤: cycling, outdoor explore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I'm yours by Jason Mraz
Well you done done me and you bet I felt it
I tried to be chill but you're so hot that I melted
I fell right through the cracks
and now I'm trying to get back
Before the cool done run out
I'll be giving it my bestest
Nothing's going to stop me but divine intervention
I reckon its again my turn to win some or learn some
I won't hesitate no more, no more
It cannot wait, I'm yours
Well open up your mind and see like me
Open up your plans and damn you're free
Look into your heart and you'll find love love love
Listen to the music of the moment maybe sing with me
I like peaceful melodys
It's your God-forsaken right to be loved love loved love love
So I won't hesitate no more, no more
It cannot wait I'm sure
There's no need to complicate
Our time is short
This is our fate, I'm yours
I've been spending way too long checking my tongue in the mirror
And bending over backwards just to try to see it clearer
But my breath fogged up the glass
And so I drew a new face and laughed
I guess what I'm saying is there ain't no better reason
[I'm yours lyrics on http://www.metrolyrics.com]
To rid yourself of vanity and just go with the seasons
It's what we aim to do
Our name is our virtue
I won't hesitate no more, no more
It cannot wait I'm sure
There's no need to complicate
Our time is short
This is our fate, I'm yours
Well no no, well open up your mind and see like me
Open up your plans and damn you're free
Look into your heart and you'll find love love love love
Listen to the music of the moment come and dance with me
I like one big family (2nd time: I like happy family)
It's your God-forsaken right to be loved love love love
I won't hesitate no more
Oh no more no more no more
It's your God-forsaken right to be loved, I'm sure
Theres no need to complicate
Our time is short
This is our fate, I'm yours
No I won't hesitate no more, no more
This cannot wait I'm sure
There's no need to complicate
Our time is short
This is our fate, I'm yours, I'm yours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2008-6-7 TUAA presents KOM series 陽金站
“各位選手,鳴笛後務必通過地上黑色軟墊,方可感應計時”
所有車手在鳴笛後緩緩通過起跑線;我也趁勢擠到集團前方。身旁都是各家好手,嗯!前方不正是林德銘;好就咬住你,思索該如何、何時發動攻擊。
“叭~~~”
瞬時被從幻境拉回現實,原來是 fly start;所有選手都得跟著前導車,等進入陽金公路,第二次鳴笛,才開始放行。不過幾分鐘,一個個車手消失在我眼前,我想重踩,但就是使不上力;罷了,謝謝 TUAA 給了我三公里的白日夢。
自此就只能以龜速往目的地前進。
整個活動非常完美;天氣涼爽、有的吃、還能抓個龍紓解緊磞的肌肉,重要的是還有美麗的頒獎女郎可以合影,壞只壞在自己體力太差;最後以1小時30分完賽。
何時才能站在台上領獎、穿上我的冠軍衫。
標籤: cycling, outdoor explore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袋狼基因復活
轉載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1/2/znn0.html
編譯陳世欽綜合20日外電報導
科學家20日表示,他們將已滅絕的袋狼(Thylacine,又稱Tasmania Tiger或Tasmania Wolf)基因植入老鼠體內,使這個基因順利「復活」。這項突破意味,科學家有朝一日或許真的能像電影「侏羅紀公園」所演的,使恐龍等已滅絕的生物復活。
澳洲與美國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在這項全球首見的實驗中,他們取出袋狼標本中的一個基因後,將它植入老鼠的胚胎,基因最後順利復活。墨爾本大學的研究計畫負責人帕斯克說:「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已滅絕物種的DNA誘發另一活體生物的機能反應。」但研究人員指出,真正複製袋狼的日子仍很遙遠。
新南威爾斯大學理學院院長艾契爾指出,這是邁向再創已滅絕生物的重要突破。他說:「我個人認為,這個目標一定可以實現。我們另一個團隊正展開類似的研究,對象是另一種已滅絕的澳洲動物。我們認為,很可能達成目標。」艾契爾曾試圖複製袋狼。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將袋狼的一個基因植入老鼠胚胎後,檢查該基因的功能,結果發現,發育中的老鼠軟骨原骨已經具有功能,最後並可以形成骨骼。研究報告已透過科學電子期刊《PLoS ONE》發表。
參與這項實驗的德州大學研究員貝赫林格指出:「這項研究具有非常可觀的應用潛力,包括發展新的生物醫學,以及深入瞭解已滅絕生物的生物學面貌。」墨爾本大學的瑪麗琳‧藍富瑞表示,在物種加速滅絕的此時,這項研究成果相當重要;她並強調,複製已滅絕物種並非這項研究的目的。她強調:「至少在我有生之年不可能,但也許我子女有生之年可能會發生。」
帕斯克表示,儘管科學家或許能夠複製已滅絕的動物,他與研究夥伴使用的技術仍然不可行。他說:「我們可以檢視其中一個基因的功能。多數動物擁有大約3萬個基因…遺憾的是,目前的技術仍然無法複製已滅絕生物。」
最後一隻袋狼1936年死於澳洲荷巴特動物園,部分博物館以酒精保存某些小袋狼與成熟袋狼的身體組織,帕斯克團隊使用墨爾本維多利亞博物館提供的百年標本。
____________
original article: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one.0002240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2008-5-18 Climbing Taiwan-NeverStop永不放棄-歐尼瀾塔塔加之探索新中橫
時間:2008-5-18
比賽路線:水里(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前)→塔塔加遊客中心第1停車場 (72km)
比賽組別:挑戰C組(35~39歲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歐尼瀾塔塔加之探索新中橫” NeverStop 系列活動第二站,之前洄瀾極限挑戰 300k 因事無法參與,這次說什麼也要報名參加。
本系列活動都有一定難度,此站即是由水里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沿 21 號道 (即大家熟知的新中橫)到塔塔加遊客中心約 72 公里,海拔從 300 公尺一路爬升至 2600 公尺,在在考驗車手的毅力與耐力。最近一次到塔塔加已是五年前,為的是登玉山,怎麼也沒想到今天竞是以兩輪的方式舊地重遊。
星期六一早將單車拆卸裝車,一路南下,到了目的地水里先找到了管理處,然後在附近找了間小旅館棲身, 正當準備組裝車子時發現自己手賤前輪未裝上就去壓到煞車,碟煞咬死;結果水里找了幾家車行都不會修碟煞,於是殺到埔里,想說比較繁榮,應該較容易找到;結果也繞了好久才問到,總算解決,不然已在盤算是否要到台中市找了。回到水里補給一些必需品就早早入睡。
雖然早已知有近兩千名選手,但一早到了現場還是被如此場面震撼到;選了前面一點的位置,等待競賽組選手出發後,挑戰組也陸續開跑。前面路段上上下下不算太陡,平均時速約可維持近 20 甚至有些下坡可以達 50 公里,約花了兩個多小時到達距起點 41 公里的第一個補給站;大會提供的餐包實在累的吃不下,吃了幾根香蕉,裝了水就出發。
從這之後就是一路上坡,今天天氣又是出奇的好,一路上直灌水,休息次數也變多;終於在將近一點時到達第二補給站;工作人員提醒車手盡快出發,剩下路程還有 12 公里,距離關站時間僅剩 2 小時,所以時速絕對不能低於 6 公里,從這開始告訴自己絕不能休息,寧可將齒輪比放鬆;於是約可以時速 7~8 公里前進;剩下五公里,路邊開始出現倒數立牌,每一公里有如十幾公里怎麼踩都踩不到;終於到了夫妻樹,僅剩三公里,突然後方出現裁判車沿路廣播提醒選手離關站僅剩 35 分鐘,想加速但氣力幾乎放盡;終於,最後在關站前 20 幾分鐘前到站;總騎乘時間:7 小時 28 分 09 秒,挑戰組總排名:1453 名,挑戰 C 組:291 名。
標籤: cycling, outdoor explore
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鴨嘴獸基因 集鳥、爬蟲、哺乳類大成
轉載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09/78/ytsr.html
〔編譯羅彥傑綜合七日外電報導〕科學家終於揭開鴨嘴獸的神秘面紗,堪稱是自然界異獸之王的鴨嘴獸,確實在基因上是集合鳥類、爬蟲類與哺乳類動物之大成。
研究人員以澳洲新南威爾斯一隻母鴨嘴獸為樣本,花了數年時間完成基因組排序,揭露分散在一萬八千五百個基因上約二十二億個鹼基對。這項研究成果七日刊登在「自然」期刊上。
鴨嘴獸產於澳洲,當牠的第一個樣本十八世紀末從澳洲送往歐洲時,許多動物學家還以為這是動物標本剝製師合成海狸身體與巨鴨鼻子的惡作劇。鴨嘴獸因嘴巴像鴨嘴而得名,為卵生哺乳動物,四肢有蹼與爪,尾巴扁平,可以在水中游泳,身體有濃密的體毛。
鴨嘴獸因為會分泌乳汁而被歸類為哺乳類。鴨嘴獸的基因組讓研究人員得以檢視,演化如何塑造出這個會孵蛋的奇怪動物。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員龐丁說:「這是我們回到過去的門票,回到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孵蛋,同時分泌乳汁哺育後代的時代。鴨嘴獸的基因體極為重要,因為我們要理解人類與其他哺乳類首次演化,還欠缺這一個環節。」
研究人員已比對過鴨嘴獸與人類、老鼠、狗、小型袋鼠與雞的基因密碼,另外也比對與綠變色蜥的基因組序列草圖,以檢視牠和爬蟲類的相似性。結果顯示,雖然牠在一億六千六百萬年前左右,開始與其他哺乳類分道揚鑣,但仍與人類、老鼠等遠親擁有八十二%相同的基因。
不過,鴨嘴獸基因組的其他方面,似乎又帶有禽類或爬蟲類的特質。主持這項基因組分析的歐洲生物資訊學研究院人員柏尼說:「鴨嘴獸看起來像是哺乳類、鳥類與爬蟲類的奇怪混合體,現在我們知道,其基因組同樣也是這些動物類別的怪異組合。其雜燴的程度超過任何人的預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riginal article:
Top billing for platypus at end of evolution tree p138
Monotreme's genome shares features with mammals, birds and reptiles.
Susan Brown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2008-5-4 舒跑盃路跑賽
賽 事:舒跑盃路跑賽
時 間:2008-5-4
路 線:仁愛路四段(市政府)-仁愛路一段(中山北路)往返共9公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0 am 準時起跑,我的第一場路跑賽;雖然只有九公里,但還跑不到一半就有點想放棄;停下走了好幾次,最終以1小時3分20秒完成,不盡理想,但畢竟為我的三鐵夢踏出了第一步。
7月的統一盃鐵人賽,勢必得參加;自行車、游泳應該沒問題;路跑...看來得特訓了。
標籤: marathon, outdoor explore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Lungless frog discovered in Borneo
The aquatic frog has evolved backwards, re-acquiring a primordial trait, David Bickford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nd colleagues reported.
Studying the frog could help shed light on how lungs evolved in the first place, they wrote in the journal Current Biology, adding that illegal gold mining in the area may threaten the unique species.
"The evolution of lunglessness in tetrapods (amphibians, reptiles, birds, and mammals) is exceedingly rare, previously known only from amphibians -- two families of salamanders and a single species of caecilian (blindworm)," they wrote.
"Here we report the first case of complete lunglessness in a frog, Barbourula kalimantanensis, from the Indonesian portion of Borneo."
The frog may be endangered because of mining activity, the researchers said.
"In August 2007, we visited ... near NangaPinoh, Western Kalimantan but found that illegal gold mining had destroyed all suitable habitats in the vicinity," they wrote. They snorkeled, waded and turned over boulders to find their quarry.
"The originally cool, clear, fast-flowing rivers are now warm and turbid. Water quality around the ... locality is no longer suitable for the species, but we were able to re-discover two new populations upstream," they added.
"We knew that we would have to be very lucky just to find the frog," Bickford said in a statement.
Animals evolved lungs when they moved from the sea to land millions of years ago. Animals have only lost this important adaptation a few times, Bickford's team said.
"The discovery of lunglessness in a secretive Bornean frog, supports the idea that lungs are a malleable trait in the Amphibia, the sister group of all living tetrapods. Amphibians maybe more prone to lunglessness since they readily utilize other methods for gas exchange," they wrote.
"This is an endangered frog that we know practically nothing about, with an amazing ability to breathe entirely through its skin, whose future is being destroyed by illegal gold mining by people who are marginalized and have no other means of supporting themselves," Bickford said.
Only animals with small body sizes, slow metabolisms and living in fast-flowing cold water where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are exchanged quickly may be able to survive without lungs, the researchers said.
"We strongly encourage conservation of remaining habitats of this species," they recommended.
(Reporting by Maggie Fox; Editing by Cynthia Osterman)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2008-3-15 扶輪盃北海岸自行車大賽
賽事:全國俱樂部聯賽第1站 - TAIWAN Cycling Club National Championships 2008-扶輪盃北海岸自行車大賽
時間:2008-3-15
比賽路線:太平洋休閒渡假飯店停車場→萬里隧道→國聖橋→核二廠→大鵬國小→金山→金山外環道→乾華派出所→核能一廠→十八王公廟→石門洞→石門國中→富基漁港→白沙灣→北觀風景區管理處(折返)→富基漁港→石門國中→石門洞→十八王公橋→核能一廠→乾華派出所→金山外環道→大鵬派出所(右轉)→磺潭社區(左轉)→磺興橋→土地公廟→太和(右轉)→天祥寶塔→二坪→頂二坪(右轉)→大坪國小(終點),共計60公里。
(路線圖:from http://www.cyclist.org.tw/)
(路線高度圖:from http://www.cyclist.org.tw/)
比賽組別:登山車-MM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觸單車運動近九個月,這是我的第一個比賽,比賽當天四點起床,吃了比平時豐盛的早餐,為了防抽筋還吞了幾根香蕉。
裝好車往會場出發;將近六點半到達太平洋會館,開始檢錄,登山車 35 歲組,背號 2323。距離八點起跑還有一段時間,騎上我的單車熱一熱身;本屆參加車手創紀錄,高達2000多人。
時間一到,開始放行,每隔二分鐘放一批;從精英組開始,接著是公路車組,登山車各組緊接在後,一到起跑線,也許是受到週遭氛圍影響,腎上腺素分泌,全身細胞立即處於備戰狀態。
由於一出起點就是萬里隧道,視線不良;每組前方都有一台前導車領騎,看了一下碼表,時速大約30km;一出隧道,大家有如脫韁野馬,時速迅速衝上40幾;我也緊咬主集團後方,跟了約十公里,漸漸被甩開,也因此失去在主集團中有人幫你擋風的優勢,但也減少因爭道發生差撞之危險,在我後方就發生幾次小差撞;最嚴重是前一組集團之車禍,經過時傷者已被綁在擔架上,頭破血流,地上一大攤血,事後聽說是顱內出血,肋骨斷了四隻,加上肩頰骨粉碎性骨折。接下來大約維持30幾獨騎;偶而跟一下下一組集團。大約花了40分鐘抵達折返點白沙灣。
回程遇上逆風加上體力消耗一大半,時速大概只能維持20幾;從大家臉上看的出來都頗吃力。
終於平路結束,從大鵬派出所開始右轉約7公里上坡 ,剛轉入發現很多選手開始牽車;平時在陽明山練車還是有用,上坡時速均可維持在10公里,甚至部份路段可以起身抽車;在這段路超過不少車手。
明年目標進2小時內。
標籤: cycling, outdoor explore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陽明山-金山單車一日遊
標籤: cycling, outdoor explore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阿姆斯壯環法登山路段
單車大對決
這是網路上流傳的一篇文章,我也找了相關影片;發人深省,故事開始:
我的朋友是個單車運動熱愛者,這個關於單車比賽的真實故事就是他告訴我的。他強烈地希望我把故事寫出來,讓大家看到。
今年夏天我最著迷的事情莫過於七月在法國舉行的環法單車賽了。環法單車賽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比賽之一,特別是今年,眾所矚目的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能不能再度拿到冠軍,成為繼西班牙選手英度連之後第二位擁有五連霸紀錄的選手,更是眾所關切。
來自美國德州的阿姆斯壯本身是個癌症病人,他的癌細胞甚至一度轉移到了胸腔和腦部,在經過化學治療之後又重回比賽。阿姆斯壯堅強抗癌的故事鼓舞了許多病人,他也成了美國人心目中的大英雄。這次參賽的一百九十八位選手中,對阿姆斯壯最具威脅的對手莫過於來自德國的吳里克(Jan Ullrich)了。吳里克比阿姆斯壯年輕,曾經是一九九七年環法單車賽的冠軍得主。雖然他經歷過二次的膝蓋手術,不過今年吳里克捲士重來,可說是爆發力十足。
長達三千四百二十八公里的環法單車賽共分成二十個階段。從第一階段開始阿姆斯壯就受到吳里克的糾纏陷入了苦戰。雖然阿姆斯壯一直保持些微的領先,可是這個差距一直在縮小。比賽進入庇里牛斯山的階段之後,吳里克更是急起直追,秒數愈拉愈近。
到第十四階段的賽程結束,阿姆斯壯竟只領先了吳里克十五秒。這麼小的差距使得第十五階段的比賽變成了最關鍵的路段。在這個長達一五九公里的階段中,選手不但必須翻越三個山頭,還得經歷變化多端的氣候。由於這是到達巴黎前最後一段艱辛的路段了,一般評論家都認為第十五階段會是阿姆斯壯和吳里克最重要的決戰點。
七月二十三日是這場對決的大日子。儘管比賽的路段多霧,山區仍然擠滿了昂首企盼的觀眾。如同大家所意料,阿姆斯壯在翻越第二個山頭開始取得領先,吳里克緊追在後。途中雖然吳里克幾次試圖超越阿姆斯壯,可是一直沒能成功。情勢到了終點十公里前開始發生逆轉,領先的阿姆斯壯轉彎時不小心右手剎車勾到了路邊觀眾的手提袋。
這個意外使阿姆斯壯連人帶車摔得四腳朝天,還絆倒了另外一位西班牙選手。幸好隨後而至的吳里克一個緊急閃躲,平安地穿越而過。
眼看吳里克只要用力衝去就可以甩開阿姆斯壯,改變整個情勢,守候在電視機前的德國觀眾簡直都興奮得幾近瘋狂。然而這時候吳里克卻慢下了車速,頻頻回首看阿姆斯壯,關心他的狀況。他其實可以不用那樣的,可是吳里克卻堅持等阿姆斯壯重新騎上單車。我們大概很難想像,那樣的等待會是什麼代價。不過吳里克卻一直等到他的對手恢復速度之後,才又繼續他們的對決。
後來我才知道兩年前的比賽中,吳里克摔倒時阿姆斯壯也曾等過他,這只是吳里克的回報。說真的,在台灣一片泛藍、泛綠的選舉對罵,政治惡鬥的報導中,看到新聞畫面時,感受非常複雜。不曉得為什麼,就在那幾秒鐘,我就是忍不住內心的感動,眼淚都流出來了。
幾天後,阿姆斯壯終於以六十一秒的差距領先了吳里克,取得了二○○三年環法單車賽冠軍,並且完成他五連霸的美夢。這實在是一場令人終生難忘的對決,雖然它只產生一個冠軍,可是卻在我的心目中造就了兩位偉大的英雄。
標籤: cycling, outdoor explore
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回顧2007年幹細胞研究的重大突破
轉載自: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2314
Dec 31, 2007 編輯 Jun-An Chen 報導
2007年是幹細胞研究成果光芒四射的一年,在倒數邁入2008年前,讓我們來回顧如何從胚胎幹細胞的點石成金術進一步應用到量身訂作一個私人之幹細胞庫的驚奇過程!
胚胎幹細胞因為具有分化成所有體細胞的全能性,因此是目前最被看好具有潛能來應用治療各種難纏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以及糖尿病的明日之星。雖然胚胎幹細胞的臨床應用被寄予厚望,但是實質治療成功的病例卻是屈指可數。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以胚胎幹細胞作為臨床治療有兩大艱鉅的任務必須克服: 一. 因為胚胎幹細胞具有分化的全能性,所以如果直接把胚胎幹細胞注射至病患的身體裡,這些幹細胞同樣也有潛能會分化成癌細胞。因此,直接用胚胎幹細胞來治療病患是具有相當高的風險。另一比較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先限制胚胎幹細胞的分化潛能,然後再把它們注射至受損的器官或組織。所以,如何先把胚胎幹細胞在培養皿裡誘導成為特殊器官的前驅細胞 (precursor)就變成一項重要的課題。 二. 即使胚胎幹細胞已經先被適當地誘導成為特定的前驅細胞,但是如果這些前驅細胞注射至病患的體內,因為這些前驅細胞不是病患自身的胚胎幹細胞所衍伸出的細胞,自然會被病患本身的免疫系統所排斥。因此,如何騙過免疫系統而讓前驅細胞能在受損的器官裡取代退化或死亡的細胞,是臨床治療最難也最具挑戰性的燙手山芋。
要騙過免疫系統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病患自身的胚胎幹細胞。但發育成長是一條 無法回頭的單行道,要如何能取得一個成人的胚胎幹細胞呢?目前有兩種可行的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使用俗稱的治療性複製 (therapeutic cloning),也就是利用體細胞核轉移 (SCNT)的技術,先將捐贈者的卵子DNA移除或破壞,再將病患本身的體細胞DNA微注射至卵子裡,最後再從這些卵子分裂得到的囊呸裡分離出為病患量身打造的胚胎幹細胞。這項技術原本是由南韓的黃禹錫研究團隊獨步全球, 但黃禹錫最後卻被爆料捏造實驗數據,使得人類治療性複製的技術是否可行回歸到重新競爭的原點。不過,今年在美國奧瑞岡的 Shoukhrat Mitalipovu研究小組為這項技術做了一個新的強力背書。他們從恆河猴 (Rhesus Macaque)的皮膚細胞, 利用體細胞核轉移的方式複製出胚胎幹細胞,雖然複製的效率還是極低 (304個卵子只有35個會分裂成囊呸,最後也只能成功地從這些囊呸裡分離出兩個胚胎幹細胞株)(1),但這卻是治療性複製首度被證明在靈長類動物是可行的。未來如何將這項技術應用在人類的身上和提高體細胞核轉移的成功率,將是為病患訂做胚胎幹細胞最具挑戰性的關鍵技術。
不過,除了治療性複製外,取得成人胚胎幹細胞還有另一項可行的替代方案,就是將體細胞 ”返老還童”變成胚胎幹細胞。這項聽起像天方夜譚的技術竟然在今年獲得重大的突破!2006年時,日本京都大學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發現只需要將四個基因 −Oct3/4, Sox2, c-Myc, Klf4− 送入已分化完全的小鼠纖維母細胞,即可以把纖維母細胞重新設定變回具分會全能性的類胚胎幹細胞。他們將這種 ”返老還童”的重新設定細胞稱之為”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cells)(2)。今年山中伸弥的研究小組和美國波士頓的 Rudolf Jaenisch的研究團隊又分別製造了第二代改良的 iPS細胞。第二代 iPS細胞不但具有和胚胎幹細胞幾乎一樣的基因印痕 (imprinting)模式,它們也可順利地和成鼠形成嵌合體並產生後代(3)。這項結果顯示藉由老鼠體細胞 ”返老還童”的第二代 iPS細胞已經跟胚胎幹細胞幾乎是具有一模一樣的特質了!
自從山中伸弥這項石破天驚的論文發表後,全世界最頂尖的幾個幹細胞實驗室陸續投入這項 iPS細胞的研究熱潮。當然大家都搶破頭競爭看誰能先把這項技術應用到人類身上。距離第二代 iPS細胞發表不到半年的光景,今年十一月山中伸弥的研究團隊再次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他們成功地利用−OCT4, SOX2, c-MYC, KLF4−基因導入人類皮膚細胞病將其成功地轉變成 iPS細胞(4)! 同時,美國威斯康新的 James Thomson研究團隊也發表利用OCT4, SOX2, NANOG, and LIN28也可以將人類體細胞重新設定變回幹細胞(5)!如果能將病患的 iPS細胞適當地誘導成為特定細胞(如胰島細胞或運動神經元)再移植回病患體內,如此就相當有可能可以巧妙地騙過免疫系統的攻擊了!這兩個實驗結果實在是太震撼生物醫學界,科學界的兩大龍頭期刊 ”自然“和“科學“分別將這項研究列為本年十大重要發現之一,時代雜誌甚至將這項實驗結果列為2007年重大發現之首!
雖然如此,這項胚胎幹細胞的點石成金術也是有高風險存在。因為c-MYC本身就是一個致癌基因。另外,以反轉錄病毒傳送基因到細胞裡也有臨床使用上的安全顧慮。不過山中和 Tomoson的研究結果似乎透露著唯有 OCT4和 SOX2是點石成金術的關鍵基因,其他基因可能只有扮演輔助的角色。果不期然,山中的研究團隊繼續製造驚奇!他們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近一步發表不用c-MYC也可以製造新一代的 iPS細胞,而且沒有c-MYC的 iPS細胞的品質似乎更好也更穩定(6)!
今年可說是幹細胞研究成果光芒四射的一年,但這個幹細胞點石成金的傳奇就這樣結束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為何呢?因為2008年尚未到來,“自然”雜誌就在耶誕節前夕在網路上預先刊登美國波士頓的 George Daley實驗室已經能利用山中伸弥建立的技術,從病人門診時取得的皮膚細胞量身訂作一個私人的幹細胞庫,讓 iPS細胞用來治療人類退化性疾病已經邁入真正的臨床新紀元了!相信2008年,幹細胞的研究還會繼續為人類帶來無限的驚奇,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原始論文:
1. Byrne, J. A. et al., Producing primate embryonic stem cell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Nature 450 (7169), 497 (2007).
2. Takahashi, K. and Yamanaka, S.,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 Cell 126 (4), 663 (2006).
3. Meissner, A., Wernig, M., and Jaenisch, R.,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genetically unmodified fibroblasts into pluripotent stem cells. Nat Biotechnol 25 (10), 1177 (2007); Okita, K., Ichisaka, T., and Yamanaka, S., Generation of germline-competent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Nature 448 (7151), 313 (2007).
4. Takahashi, K., Okita, K., Nakagawa, M., and Yamanaka, S.,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fibroblast cultures. Nat Protoc 2 (12), 3081 (2007); Takahashi, K. et 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human fibroblasts by defined factors. Cell 131 (5), 861 (2007).
5. Yu, J. et al.,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somatic cells. Science 318 (5858), 1917 (2007).
6. Nakagawa, M. et al.,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out Myc from mouse and human fibroblasts. Nat Biotechnol (2007).
7. Park, I. H. et al. Reprogramming of human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cy with defined factors.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23 December 2007 doi: 10.1038/nature06534
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Eagle vs. Water Chevrotain
鯨豚的祖先 是超大長腳鼠
轉載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21/2/qbj9.html
2007/12/21 07:30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英國「自然」科學雜誌十九日報導,根據在印度喀什米爾發現的化石,鯨魚、海豚與小海豚的祖先,是一種外表近似鹿的長尾無角小型哺乳類動物或超大型長腳鼠。
科學家過去一直懷疑,鯨魚源自四腳的哺乳類偶蹄動物,牠們生活在南亞陸地,後來逐漸適應海上生活,現在科學家總算找到鯨魚從陸地變成水棲動物失落的環節。
美國東北俄亥俄大學醫藥學院解剖學教授席維森等人相信,鯨類的祖先是一種浣熊大小的草食性哺乳動物「印多霍斯」(Indohyus),這種動物看來就像縮小版的鹿,生活在約四千八百萬年前。「印多霍斯」主要生活於陸地,只有在躲避掠食者時,才會遁入水中。
由於DNA相似又有類似鯨魚的特徵,河馬過去一直被認為才是失落的環節,因此有些科學家對這項新發現存疑。
席維森在研究數百個印多霍斯化石後,得出上述結論。此外,印多霍斯的骨頭外層,比其他同體型的哺乳動物密實,牙齒的化學構造也有類似水棲動物的氧同位素,顯示這種動物也待在水中。
之前,科學家猜測,鯨魚為了吃海中的魚類,才從肉食性的偶蹄動物演化為水棲動物。但席維森說,根據他們的研究,情況並非如此。「印多霍斯」是為避免遭到掠食而遁入水中,後來生活於水中,最後才從草食變成肉食。
參閱:http://www.sciam.com/article.cfm?id=closest-whale-cousin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人造染色體製出 人造生命近了
轉載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19/2/q70n.html
2007/12/19 編譯田思怡/報導
美國馬里蘭州科學家已創造全球第一個完全人造的染色體,此一重大突破,被視為以人造DNA創造新生命形式的大躍進。
華盛頓郵報報導,科學家首度在試管中製造DNA已是五十年前的事。當時是把尋常的化學成分連接成生命中最不尋常的分子。但直到最近,連最先進的實驗室也只能製造出DNA的一小部分,例如製造一兩個額外的基因,植入玉米作物,有助於玉米抵抗蟲害或忍受乾旱。
著名的基因學家、馬里蘭州「人造染色體」公司執行長凡特已製造出全球第一個人造染色體,是在實驗室製造的一長串DNA,比之前製造的DNA長許多倍,含有微生物維持生命和繁殖所需的所有指令。
製造人造染色體的詳細過程可能在明年初才會對外發表,但凡特已示範能把一個天然的染色體植入一個細胞內,讓細胞產生生命。如果人造染色體也能移植到一個細胞內,並產生生命,第一批用百分百人造染色體組成的活細胞可望於二○○八年底之前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來。
凡特將把這些活細胞用於製造替代燃料,像是乙醇和氫,以供應估計達一兆美元的市場需求。
雖然第一個人造染色體完全抄襲天然染色體,科學家也著手製造其他前所未有之生命形式的染色體。
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同意,用人造DNA創造生命體將是重大分水嶺,使生物和人造生物的界線變模糊,迫使人重新思考生物代表什麼意義。
柏克萊加州大學人類學家拉比諾說:「這引起有關什麼是天然,或天然可能變成什麼的嚴肅問題,進化過程不再是神聖和不可違背,實驗室中的人可以為了不同目的著手改進。」
科學家對造物的掌控不僅引起道德問題。科學家、恐怖分子或其他有創意的人究竟會造出什麼樣的有機物?如何抑制這些會自己複製的有機物?誰能擁有用於人造生命的基本工具的專利權?
部分專家擔心一些公司已壟斷控制人造生命的核心「操作系統」,可能成為人造生物產業中的微軟公司。
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安迪說:「我們正邁向寫DNA程式的時代,就像電腦程式發展初期一般,但誰將擁有這些程式的版權?」
人造生物學新掘起的核心技術是高速的DNA製造機,能用基本的化學材料,像是糖、氮基化合物和磷酸鹽來製造長串的基因物質。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揪出開花素的本尊—開花素不是FT mRNA,而是FT蛋白質
轉載自:台北市中山女高 生物科 蔡任圃
筆者曾於本刊報導開花素之謎的重大突破(《謎樣的開花素顯蹤跡?》科學月刊 440: 629-630),2005年科學家利用可由熱引發表現的啟動子註1,引發FLOWERING LOCUS T (FT)註2基因的轉錄作用,並利用即時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 time RT-PCR)註3技術,偵測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葉子、篩管、莖頂中FT mRNA的含量,結果發現葉子產生的FT mRNA透過韌皮部運輸至莖頂,再轉譯為FT蛋白,於莖頂和FD蛋白作用,引發開花的過程。換句話說,當葉子接收光週期的訊息後產生FT mRNA,並藉由篩管運輸,將訊息傳達至莖頂引發開花過程,因此,FT mRNA就是開花素。這個結論實為植物生理研究的一大突破,因此被Science雜誌列為「2005年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但這個結論卻因無法再現其結果而遭受質疑,尤其是其他科學家無法利用real time RT-PCR技術於篩管內偵測出FT mRNA,使得「FT mRNA就是開花素」這個結論無法獲得證明。該研究團隊的主持人Ove Nilsson於2007年宣稱,該研究的第一作者黃濤(Tau, Huang)選擇性的使用數據,因此Nilsson與其他作者已同意將這篇研究報告撤銷。黃濤於瑞典農業科學大學植物科學中心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並與其他學家於2005年9月發表了FT mRNA就是開花素的研究成果,研究結束後,黃濤回到中國進入廈門大學任教。黃濤也是唯一一位不同意撤銷該報告的作者,他認為只是數據不成熟,而無捏造或選擇性使用數據。這個事件剛好發生於2006年黃禹錫事件之後,格外受到矚目。
巧的是,Science雜誌於2007年4月20日撤銷該報告中有關開花素的結論,新的證據已於4月19日在Science Express Reports線上發表,Corbesier等人與Tamaki等人,分別於阿拉伯芥與水稻證明開花素不是FT mRNA,而FT 蛋白質才是開花素的本尊,這些研究結果在5月18日正式刊登於Science雜誌。
Corbesier等人利用綠色螢光基因(來自水母)與FT基因融合並進行轉殖註4,在無法產生FT蛋白的阿拉伯芥突變株(ft-7 mutants)體內,追蹤轉殖產生之FT蛋白的位置與運輸路徑,並利用SUC2(SUCROSE TRANSPORTER2)與GAS1(GALACTOL SYNTHASE1)作為啟動子,SUC2與GAS1已被證實只在葉脈的伴細胞中活化,故使用這兩種啟動子,可控制FT蛋白只於葉子的維管束中形成。結果證實FT蛋白於葉子韌皮部形成,並經篩管運輸至莖頂(圖一),而篩管內無法偵測到FT mRNA。
Tamaki等人研究水稻的FT同源基因註5—Hd3a(Heading date 3a),利用Hd3a基因與綠色螢光基因融合後進行轉殖,也得到相同的結論。稻米屬於短日照植物,與阿拉伯芥(長日照植物)不同,在短日照情況下,Hd3a蛋白於葉片表現,並由篩管運輸至莖頂,引發開花,而在篩管中仍無法偵測到Hd3a mRNA。確認了FT蛋白產物或其同源蛋白為可移動之開花訊息。
除了阿拉伯芥與水稻的研究,科學家也於南瓜尋找證據。南瓜大多屬中日照植物註6,較難應用於開花研究,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Lucas研究團隊發現中國南瓜(C. moschata)於短日照情況下開花,屬短日照植物。Lucas與Lin等人利用矮南瓜黃化嵌紋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ZYMV)作為載體註7,將阿拉伯芥的FT基因殖入,使得中國南瓜於長日照情況下開花,該病毒只感染生長中的葉片,不會入侵莖頂組織,因此證明受病毒感染的葉子所產生的FT蛋白,可遷移至莖頂並引發中國南瓜開花。此外,該團隊也於南瓜找出了FT的同源基因,屬中日照植物的西洋南瓜(C. maxima),其FT同源基因(FT-like, FTL)為Cm-FTL1與Cm-FTL2,中國南瓜則為Cmo-FTL1與Cmo-FTL2。利用液相層析-質譜儀註8進行分析,發現屬於短日照植物的中國南瓜,只有在短日照情形下,Cmo-FTL2與Cmo-FTL1蛋白才出現在篩管液中,在篩管中依然無法偵測到Cmo-FTL2與Cmo-FTL1的mRNA。
將中國南瓜(短日照植物)架接於西洋南瓜(中日照植物)上,在長日照的情形下可觀察到中國南瓜開花,同時可於中國南瓜的篩管液中發現西洋南瓜的Cm-FTL2蛋白,這個研究並非利用異種基因的轉殖,而是直接觀察植物本身的基因表現,更具價值。這篇研究發表於2007年5月份的Plant Cell期刊。
調節開花的相關機制,經科學家多年的努力已有眉目,尤其是阿拉伯芥已解謎出較完整的調節開花機制,其他植物的調節機制亦逐漸明朗(圖二)。FT蛋白於阿拉伯芥葉子的維管束產生,經篩管運輸至莖頂分生組織,與莖頂分生組織所產生的FD蛋白結合,FT-FD複合蛋白促進SOC1蛋白的產生,此過程受光週期、植物生理狀態、春化作用與吉貝素的調節,最後活化莖頂分生組織的LFY與AP1基因,引發植物的開花過程。
雖然許多研究團隊無法在篩管液中偵測到FT mRNA,而可發現FT蛋白,且FT蛋白符合開花素的生理特性,因此開花素的本尊應為FT蛋白質。但此結論仍須更多的驗證,因為難以排除偵測mRNA技術與儀器的敏感度太低,以致無法偵測mRNA的可能性,尤其是科學家已證明部分植物基因的mRNA與其蛋白質,可一同運輸至其他器官。無論如何,2005年至2007年這短短三年的科學進展,是自俄國科學家察拉罕(Chailakhyan, M. Kh., 1902-1991)於1936年提出開花素假說以來,最具突破性的關鍵。
_______________
original article:
蔡任圃(審查中)。揪出開花素的本尊—開花素不是 FT mRNA,而是 FT 蛋白質。科學月刊。
http://www.csghs.tp.edu.tw/~captain/publish/100.pdf
標籤: biology, physiology